beat·365
林区停伐转业转岗砍树人当上小老板已是3月下旬,威虎山上仍白茫茫一片。红红的灯笼、金黄的玉米、大大的福字将卫星林场大潘客栈,装扮得喜气洋洋。
在这个距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20公里的柴河局卫星林场,作为第一批农家乐家庭旅馆的经营者,潘德国和胡秀英夫妻俩整个冬天忙得不亦乐乎。南方的客人没见过雪,来了可激动了,又蹦又跳。潘德国算算,这一冬下来纯利得有3万元。
潘德国今年51岁,一年前,他还开着拖拉机从山上往山下运木头。2014年4月1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最早也没想干旅游,可越来越觉得停伐是早晚的事儿。潘德国记得,以前木头多,自己运过的最大的一棵木材有十几立方米,几个人合抱都抱不住,到了停伐前,运的木头直径就只有二三十厘米了。
树越砍越细,早年间高山岗、跳石塘这样难采的地方都没人愿去,后来森林越来越少,这些硬骨头都得啃。这里的老人常讲宁上北京,不上卫星。每到冬季,工人们蹚着齐腰深的大雪上山干活,先刨雪,看见了树根再放倒树。长年下来,潘德国和其他林场职工一样,腰腿都有常年积累下的伤痛。
现在也挺辛苦,但不遭罪了。起初林场号召大家办家庭旅馆,后来一些来摄影的人也来鼓动,潘德国和老伴就动了心。
刚开始干谁都没经验,村子小,借钱也不容易,我们咬紧牙省吃俭用,先盖房,来年再装修。能干的活儿就自己干,盖房装卸沙子水泥时,我和潘德国凌晨3点多就起来干活。老伴胡秀英还清楚记得起初的难处。
从2012年开始,他们陆续投入了24万元,建起有5间客房的家庭旅馆。在林场和邻居的帮忙下,2014年大潘客栈正式营业了。村里给的指导价是游客每人每晚80100元。去年客栈招待了300多人,一些浙江、广东的游客留在这里过年,生意火爆的时候房间都住不下,现在看是雪景,以前就是雪害。
胡秀英一边唠嗑,一边缝制一件花红的大棉袄,今年赶不上用了,来年客人们可以穿上红棉袄、羊皮大衣、狗皮帽子照相,东北特色嘛!如今,柴河局卫星林场越来越多的工人投身旅游服务业,由于电影《智取威虎山》在这里取景,威虎山雪村的品牌为更多人所知。雪道建设、雪具出租,旅馆、饭店等在寒冷的冬天红火了起来。
旅游淡季时,我们就营林、造林、抚育。对干了30多年林业的潘德国来说,停伐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不砍树不是不发展。
人们现在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是越来越大。在雪村村长、卫星林场场长郑吉林看来,青山绿树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森林旅游服务业,吸纳了更多就业,还带动了林特产品产业的发展。但郑吉林也有些犯愁,这里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我们这里现在只有一家移动网络的信号。他想着,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有更多的公路通向这里,通信设施也完善起来,林业人转岗增收致富的目标就能越来越近。
(记者袁泉)。
本文来源:beat·365-www.anisez.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