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宏观引导带来催生效应林草种苗事业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2019年,是我国林草种苗事业迎来政策“春风”的利好之年。一个工作会议、一个推进意见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顶层设计指明发展方向8月23日,全国林草种苗工作会议在新疆昌吉召开,部署了新时期林草种苗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强调,新时期林草种苗工作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种苗使用优质化、种子生产基地化、苗木供应市场化、种苗管理法治化为总目标,推动全国林草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75%,商品林全部实现良种化,草种自给率明显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基本建立,种子生产供应体系更加健全,种苗市场监管水平全面提升,种苗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基本形成,种苗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8月2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
《意见》明确了种苗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工作总体要求,阐明了种苗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并就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良种选育推广、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监督和法制建设、加强引导和服务、完善政策措施6个方面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推进林业草原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效的保障。会议和《意见》为林草种苗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引和政策动力。
黑龙江大兴安岭国家樟子松落叶松良种基地夯实基础搭平台重服务严监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场种苗司借势东风、乘势而上,努力开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突出强基础、搭平台、重服务、严监管,大力推进种苗生产和管理现代化。启动首次全国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力争5年摸清家底。为做好这项工作,印发了《第一次全国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总体方案》,成立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种质资源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委员会,统筹推进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保护和利用工作。
组织编制了《第一次全国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2019年秦岭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试点项目技术方案》,制定了《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数据登录规范》《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标本、图像、影像资料技术规范》《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技术规范》《林木种质资源DNA样本采集技术规范》4项与普查规程配套的技术规范。在秦岭山区选择3个县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累计登记种质资源信息1万余条,采集种质资源标本3000余份、种子400余份、DNA样本2700余份。推进林草品种审定,加速我国良种化进程。组织开展了国家级林木品种审定,2019年共审(认)定林木良种34个,完成了马尾松良种基地结构调整工作,良种生产供应结构更趋合理。
部署推进草品种审定工作,印发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第一批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确定工作的通知》,在各省(区、市)申报的基础上,对内蒙古、四川等省(区)候选区试站实地考察后,组织专家对各地申报材料进行审定,初步确定了一批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点,为开展全国草品种审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狠抓种苗生产和服务,引导生产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
据统计,2019年生产种子2700多万公斤,生产可供造林苗木377亿株,保障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种苗供应。初步建立起林草种苗供需预测预报制度。针对当前我国种苗供应总量过剩、结构性不足、种苗供需信息不畅的问题,2019年3月首次向社会发布了《2019年度全国苗木供需分析报告》。
强化种苗质量监管,维护种苗市场秩序。改进种苗质量抽查方法,将抽查对象从系统内向系统外拓展、从苗圃地向造林地转变,细化对造林作业设计要求,增加对招投标文件及调苗距离等项目的检查。
2019年林木种子样品、花卉种子和草种子样品合格率均为100%,其中林木种子样品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生产经营单位和使用单位苗木苗批合格率依次为100%、92.6%,同比依次提高7个百分点、4.7个百分点。林木种苗各项管理制度落实有突出成效,抽查涉及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单位持证率、标签使用率、建档率均达100%,档案齐全率为90.1%,种苗自检率达97.6%。
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行为。成立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全国共查处违法生产经营林木种苗案件120余起,其中生产销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案件38件,罚没金额近50万元。加强种苗行政许可事中事后监管,11月底至12月初,组成5个检查组,赴北京等11个省(区、市)的13家公司,开展“双随机”抽查。搭建种苗交易平台,提供现货交易和新品种展示场所。
与安徽省政府共同举办“2019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国内外1060余家企业参展,签约金额31.6亿元。依托“中国合肥苗木花卉城”,启动建设全国苗木交易信息中心,力求将其打造成为全国苗木交易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价格指导中心。
支持新疆呼图壁,山东惠民,江苏夏溪、沭阳等区域性交易市场举办苗木交易会。国有林场改革保生态保民生国有林场改革自2015年轰轰烈烈开展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五大方面的改革实绩,展现出中央要求实现的保生态、保民生的改革目标。河南省国有鲁山林场危旧房改造五大成效见证改革实力功能定位全部公益类,实现生态安全目标。通过改革,全国4855个国有林场有74%被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1%被定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5%被定为公益性企业。
国有林场事业编制减少到18.9万人,比中央改革方案确定的22万还少3.1万人。同时,将193所学校、230个场办医院移交属地管理,理顺了667个代管乡镇、村的关系。
生态有效保护,林场绿意浓资源增。全国国有林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6.7亿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国有林场每年减少天然林消耗556万立方米,占国有林场年采伐量的50%,森林得到休养生息。到2018年底,国有林场森林面积较改革前增加1.7亿亩,森林蓄积量增加6.1亿立方米。
民生有效改善,提升了职工获得感。累计完成改造国有林场职工危旧房54.5万户,大部分新住房建在县城及周边或中心乡镇,方便了职工就医、子女上学。职工年均工资达4.5万元,是改革前的2.5倍。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16万富余职工得到安置。多年来职工住房无着落、工资无保障、社保不到位的问题得到解决。
基础设施有效加强,林场呈现全新风貌。2018年交通运输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国有林场林区道路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央连续3年投资106.7亿元,支持国有林场场部和主要林下经济节点道路建设。
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2017-2019年,在内蒙古、江西和广西3省(区)开展国有林场管护站点用房建设试点,中央投资1.8亿元建设管护站点868个。国有林场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升级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
改革成本有效化解,政策促进血液畅通。中央财政专门安排改革补助资金158亿元,同时累计补助国有林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84亿元。中国银保监会等部门出台的国有林场金融机构债务处理意见,化解了国有林场因营造公益林、天然林政策性停伐等原因形成的金融机构债务。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新的起点增资源增活力国有林场改革接近完美收官,各地该如何续写国有林场发展新篇章?推动绿色发展,以发挥“三大作用”为导向,以建设“四个林场”为目标,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资源、增活力,加快推进国有林场实现现代化。
发挥“三大作用”。发挥国有林场生态建设保护的先锋作用,利用国有林场技术优势,创新经营、投融资和利益分配模式,调动国有林场开展造林的积极性和森林资源发展利用的能动性;发挥国有林场木材战略贮备的骨干作用,加强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全面提高木材储备量和实际生产能力;发挥国有林场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主力作用,利用资源优质、环境优势,通过配置文化、休闲、体验等要素,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建设“四个林场”。发展绿色林场,做好木材培育、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等工作,把国有林场建成绿色低碳产业基地;打造科技林场,在良种繁育推广、营造林新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新模式等方面探索创新,建成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塑造文化林场,通过弘扬林场精神、传播生态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把国有林场建成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智慧林场,重点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全方位、全领域的物联网管理系统,以及职工在岗出勤精准、绩效考核公正、人才评价科学的应用系统,把国有林场建成智慧林业应用基地。
森林旅游小康生活的新选择我国森林旅游和森林公园承载着事关百姓幸福和小康生活质量的多种发展要素,成为中国林业草原事业发展升级的新途径。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司大力推进森林旅游发展和森林公园建设,森林旅游有效供给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森林旅游行业管理不断加强并日益规范。同时,积极推动林草与旅游、体育、教育等的融合发展,让人民在旅游休闲中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开幕式森林旅游创综合产值1.75万亿元2019年,我国森林旅游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经测算,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约18亿人次,同比增长12.5%,创造社会综合产值约1.75万亿元。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影响广泛、成效突出。10月18日-2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政府共同在江苏南通举办了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出席开幕式。
现场观摩群众高达15万人次,各地观看视频直播人数达360万人次。森林旅游新业态不断丰富,品牌建设不断加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三批国家森林步道名单,推出了3条国家森林步道示范段。公布了100家森林体验、森林养生国家重点建设基地。
推出了10条特色森林旅游线路、15个新兴森林旅游地品牌、13个精品自然教育基地。举办了生态旅游论坛、森林疗养论坛、自然教育论坛。起草了《全国国家森林步道发展规划(2020-2050年)》。
加大宣传推介,提升森林旅游社会影响力。举办了全国森林旅游风光和产品展示、全国森林旅游推介会。搭建了中国森林旅游节网上展示平台和全国森林旅游融媒体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和腾讯视频、澎湃新闻等新媒体密集报道森林旅游发展情况。
加快融合发展,与文旅、体育、教育等行业开展合作。与文旅部就共同主办好中国森林旅游节加强合作;与国家体育总局就发展户外运动加强合作,森林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相关内容纳入国办《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与教育部就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合作,总结推广10个基地工作情况。
助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在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上开辟森林旅游扶贫专区,重点对深度贫困地区甘肃夏河县和国家林草局定点扶贫的贵州荔波县、独山县,广西罗城县、龙胜县进行专题展示推介。
总结一批扶贫模式和扶贫典型,在森林旅游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示范作用。森林公园从数量扩张到迈向规范管理2019年,森林公园建设管理锁定“规范”主线,加强制度建设和依法行政,推动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从数量扩张阶段向规范管理阶段转变。
推动规范管理,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出台《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制定《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审查要点》及其内部工作规则,批复100余个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分类解决国家级森林公园历史遗留问题,对一批包含建制城镇、村屯等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进行评估并合理调整范围。制定了《国家级森林公园行政许可审查要点》《国家级森林公园设立专家组考察要点》。
摸清行业家底,筑牢管理基础。编制了国家级森林公园勘界立标矢量数据范本,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级森林公园勘界立标等基础性工作的通知》,推动森林公园开展勘界立标、形成矢量数据、编制总体规划、加强机构建设、完善基础信息等基础工作。建成全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完善基础信息库。
加强基础建设,持续提高保障能力。建设开通了“全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在线学习培训系统”。
下发了《关于开展“十三五”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检查工作的通知》,督促各地按要求实施好“十三五”文化旅游提升工程专项。全面整理近40年国家森林公园相关材料,初步完成清档建档工作。
本文来源:beat·365-www.anisez.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